• 本站招聘各个版块版主共同发展,有意可私聊站长

清末**以前 中医都认为吸烟有益健康!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Telegram账号购买找【ITCRY】-顶级号商 https://itcry.com/

chamb

Member
Lv0
Lv1
Lv2
5
消息得分
注册
2025-07-19
消息
591
反馈评分
0
明清中医典籍中对“吸烟有益”的记载

1. 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清·赵学敏,1765年)



赵学敏在书中明确记载:



“淡巴菰,性温,能祛风散寒,辟瘴气,除湿痰,止泄泻。”



他还说:



“时人嗜吸之,能驱寒气,通关窍。”



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你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的中西医交互史问题:中医从“烟草有益”到“烟草有害”的观念转变,是否是独立产生的,还是受西医影响?



答案其实是:

主要是受到西医(近代科学)影响,并非纯粹中医体系自身推演出来的。

下面我详细分层说明这个“转折过程”——你会发现它的时间线、语境、甚至论述方式都高度吻合西医的结论。



一、时间对比:中医与西医观念转变几乎同步,但中医稍滞后

时期 西医认知 中医认知 对比

16–18 世纪 把烟草当药(防瘟、镇痛) 视烟草为“祛寒祛湿药” 各自独立形成,未互通

19 世纪中期 开始注意呼吸系统损伤 清代仍多称“性温有小毒” 中医滞后约 100 年

1900–1930 年 流行病学证实伤肺、成瘾 **医家开始批评“嗜烟伤肺” 明显受西医影响

1950 年后 吸烟致癌已确证 中医教材改写,将烟草列“有害品” 同步转向、话术相似



可以看出,中医“转弯”发生在 **晚期—1950 年前后,恰好对应西医确立吸烟有害结论之后的时间段。



二、从语言和论述方式看,明显受西医影响

例 1: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清·赵学敏,1765年)



“淡巴菰,味辛性温,有小毒……嗜之太过,则伤肺。”



这里的“伤肺”是经验性描述,没有病理分析,也没有“成瘾”“致病”概念。



例 2:《卫生月刊》(**·1934年)



“烟草中含有一种名曰尼古丁之毒素,能麻痹神经中枢,使人上瘾,久则心肺俱损。”



“尼古丁”“神经中枢”这类术语显然出自西医翻译体系。

中医典籍里从未出现这些词汇。



例 3:《国医杂志》(1936 年)



“西医以烟草含毒,能致肺病心疾,今观民间吸烟者多咳喘,实不虚也。”



典型的“先引用西医观点 → 再以中医观察佐证”的写法。

这说明中医界是在接受西医研究结果后,用传统语言重新解释。

精彩评论


NVMe 发表于18 分钟前

皇帝們一直覺得有仙丹,可以長命百歲,如今可以再加五十歲。
 
后退
顶部